發布日期:2017-03-17
信息來源:濟南日報
以市民為中心凝聚全區共識
市民是城市的主體。面對槐蔭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面對“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的要求,提升市民人文素質、培養市民人文精神已成為新型城市化的迫切需要。我們將始終堅持“以市民為中心”的原則,以基層社區為主要陣地,廣泛開展“國學大講堂”建設,充分運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手段,多形式、多層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宣傳發動,搭建黨政機關、文明單位、社會力量、市民群眾廣泛參與的載體平臺,營造濃厚氛圍,讓創城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凝聚全區共識。依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社會宣傳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雷鋒志愿服務站等,開展專題教育,推動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使核心價值觀融入市民生活,提高群眾的參與率、支持率,建設崇德尚禮文明城區。
以問題為導向解決城市頑疾
槐蔭作為老城區,老舊小區多,大面積的城郊接合部還在開發建設中。針對薄弱環節,堅持問題導向,不回避、不推諉,對照標準、查漏補缺。建立以副區級以上領導、部門、街道負責人為群成員的“重點工作推進微信群”,定期發布創城督查問題清單,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實時調度,確保創城各項工作逐項對標、有效整改。按照“網格化、精細化、智慧化、法治化”原則,保持對違法違章建設的高壓態勢,確保4月底完成第二期拆違拆臨工作任務,繼續排查摸清底數,對社會影響大、群眾反映強烈的違建實施集中打擊、重點治理,把拆違拆臨與建綠透綠、城市美化結合起來,真正體現現代化氣息和槐蔭特色。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健全“路長制”和網格化監管體系,強化綜合執法,加大對占道經營、露天燒烤等城市頑疾的整治力度。投入1.7億元,開展鐵路沿線治理、道路更新提升亮化、農村基礎設施完善、城市綠蔭行動等系列綜合整治,完成27個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工程,打造“平、亮、綠、美、凈、齊”的生態宜居槐蔭。
以民生為根本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堅持以人為本,把創城作為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全區75%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民生,著力補齊短板,用“投入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繼續實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和“群眾點菜、政府買單”參與式預算項目,解決百姓身邊難題;打通臘山北路南段等一批斷頭路、瓶頸路,完善提升交通設施,構建暢通安全的城市路網體系;提升社區文體活動場所,豐富服務功能,滿足群眾精神需求;加快新市民服務中心建設,爭取年內建成啟用,提高文明便捷服務水平;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全區學校教室安裝空氣凈化設施,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以醫學科學中心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醫療資源引進,建設“健康槐蔭”。讓文明創建惠及百姓,讓群眾享受到更多改革發展成果。
以攻堅精神為擔當形成創建工作新常態
創城已經到了關鍵時期,我們將把創城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攻堅克難。以“解放思想當先鋒,爭做出彩槐蔭人”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攻堅精神為擔當,推動建立創建工作新常態。實施創城“一把手工程”,各街辦、各責任單位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親自參與、親自研究、親自把關,每項指標都要明確落實到人、限定完成時限。全區上下勠力同心、拉升標桿、爭先進位,以務實的工作作風、擔當的領導品格,擼起袖子加油干,以高效率、快節奏推動工作落實,切實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擲地有聲、常抓不懈,形成創城工作新常態,圓滿完成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短 評
創城讓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
文明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力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就是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讓百姓切實感受到生活的改變,這讓槐蔭區在探索讓文明長駐的道路上,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正如槐蔭區委書記國承彥堅持的“以市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的創城思路,通過點滴的提升讓百姓認同創城、擁護創城、參與創城,感受創城所帶來的實惠。
文明城市的創建需要讓百姓有“受益感”,創城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不斷地為百姓做實事、辦好事的過程。它涵蓋了社會民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整治改造老舊小區,改善的是居民生活環境;打通一批斷頭路、瓶頸路,新建改造5個停車場,增加2700個車位,暢通的是居民出行之路;為全區學校教室安裝空氣凈化設施,關愛的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諸般舉措,件件都是民心工程,都寄托著百姓的期待。作為泉城的“西大門”、創城的主力軍,槐蔭區的諸多舉措讓一點一滴的小文明匯聚成了整個城市的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