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工作的持續推進,我市從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再到居民小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變化的見證者和受益者,絕大多數市民對建綠透綠大加贊賞。但隨著城市不斷更新,市民在對建綠透綠耳熟能詳的同時,也對其提出了更高標準。建綠透綠工作是否可以在數量、質量等方面全面提高?
繼前兩個專題“商量”分別聚焦“斑馬線上的文明”和“馬路市場亂象”后,近日,由市政協主辦,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濟南廣播電視臺、市中區政協協辦的第三專題“商量”將主題定為“建綠透綠,為城市更新擦亮底色”。日前,市政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圍繞建綠透綠工作,先后到市中區進行了多次體驗式調研,并邀請市民代表、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集中“商量”。通過集中“商量”,大家就建綠透綠在“增量、提質、特色、宜人”4個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A 享受蝶變 道出不足
2月27日14:30左右,天氣乍暖還寒,在飲虎池街北段東側的飲虎池口袋公園內,一群中老年人或手握太極輪扭動,或坐在木凳上拉家長里短,兩個三四歲的孩子腳踏平整的紅磚,圍著健身器材相互追逐。在周圍綠植的映襯下,公園內氛圍其樂融融。“在附近住了40多年了,真沒想到這地方會變得這么好,現在我每天都過來坐會兒。”附近居民劉梅說,鄰居們對口袋公園都贊不絕口。
“原來這兒是違章建筑,有人經營燒烤,周圍煙霧繚繞,非常臟亂。”劉梅稱,去年違建房屋被拆除后,騰出了近1500平方米的區域,7月左右,口袋公園建成,“公園門口寫著‘拆違拆臨 還綠于民’,這個口袋公園真是建到了百姓家門口,也建到了百姓心坎上。”
天天來公園,劉梅在喜愛之余也體會到了這個小公園仍有不足之處。“沒有廁所,我感覺不是很方便。”劉梅稱,每天來公園的人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廁所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劉梅表示,公園內還應該修個避雨遮陽的小亭子,“樹木還無法遮陽,到夏天沒人會坐在烈日下的木凳上。”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劉梅認為,濟南目前仍然不夠“綠”,還不夠美。“很多山體都是裸露的,有些拆遷后的現場也沒有綠化。”劉梅稱,這或許有難度,但她希望通過建綠透綠把濟南變得更美。
據有關部門統計,去年我市拆違拆臨3200余萬平方米,綠化面積23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200余處口袋公園。隨著建綠透綠范圍逐漸擴大,這個詞語也逐漸在市民心中“扎根”,而市民對建綠透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據悉,今年我市計劃拆違拆臨3300余萬平方米,計劃綠化面積9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百余處口袋公園,仍有較大的建綠透綠空間和潛力。
為提高建綠透綠的質量,了解百姓之所思,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市政協組織委員奔赴社區“雙拆”現場、口袋公園現場、山體修復現場、河道綠化現場,開展了多次體驗式調研;并組織各界群眾、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坐在一起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商量”,旨在凝聚共識,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B 深入調研 集思廣益
2月27日、28日下午,市政協副主席金德嶺帶領部分市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先后實地察看了飲虎池口袋公園、斜馬路口袋公園、二七新村街道辦事處“雙拆”現場、萬靈山山體公園、陽光新路中段歐亞大觀西側河道景觀建設等現場,聽取了有關情況匯報,并與相關部門、市民代表進行了現場“商量”。
2月27日下午,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市民代表在二七新村街道辦事處鐵一社區進行了一次“小商量”,鐵一社區的市民代表毫不避諱地將社區內建綠透綠工作的想法提到了桌面。
“口袋公園內最好能設置健身器材,這樣我們出樓門就能健身。”市民代表翟玉英表示,最好選擇四季常青的苗木,這樣冬天不會顯得太枯燥。
今年85歲的市民代表薛秀卿表示,在口袋公園建設時要充分體現人性化,“我們小區是老舊小區,在此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最好能修個公廁。”
“口袋公園建設要多修些座椅,平時我們出門都帶著馬扎,如果座椅多了,出門就不用拿馬扎了。”市民代表蘇玲稱,希望在建綠透綠過程中能夠增加泉城特色。
“口袋公園是國際性概念,我們在建綠透綠時不能簡單地做成馬路綠化,要理性認識,提高建設標準。”山東省科學院山東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山東宏觀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呂兆毅認為,要將口袋公園建設提高到全球標準,確保在國內領先。
2月28日下午,調研組在調研羅袁寺山體修復時,在山腳下工作了近3年的王女士說,她從未爬過該山體。“從遠處看山光禿禿的,一點兒也不美。”王女士說,希望在山體上種植更多植被,修更多步行道供市民游玩。
類似的“小商量”和調研同樣發生在萬靈山山體公園、陽光新路中段歐亞大觀西側河道景觀建設等現場。市政協委員、專家在調研中切身感受到因建綠透綠帶來城市環境和精神面貌變化的同時,也了解到基層群眾對建綠透綠工作的希望和建議,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C 思想碰撞 增進共識
經過前期的深入調研和現場“商量”,市政協圍繞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匯總,舉行第三專題集中“商量”。會上邀請市政協委員和基層群眾、專家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展開了積極而務實的溝通交流。在“商量”過程中,市政協委員和市民代表根據自身的調研和感受現身說法。
市政協委員李麗:濟南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很多的名士文化、開埠文化、紅色文化,這些都可以融入在山體建設中,把故事講給市民,講給下一代。
呂兆毅:要擴大綠植的面積,不僅僅是地面綠化,還可以做空中綠化。墻體、屋頂、立交橋等區域非常適合綠化,可以種植一些常春藤、爬山虎等植物。
市政協委員邵莉:濟南是海綿城市試點,我們也應該打造海綿公園,多使用一些透水鋪裝,多構建雨水花園、生態草溝,從內在上提升公園品質。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院生態所教授孟振農:植物景觀活得時間越長越有價值,在苗木選取時要選擇易存活且壽命長的植物,景觀建設時應該適當留白,注重多樣化、個性化。
市民代表周永忠:希望建設一些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的公園綠地,讓更多市民能夠享受到推窗見綠、開門進綠的高品質生活。
市民代表付倩:希望今年再建造的山體公園和口袋公園,能增加一些青年人可以適應的時尚元素,增加一些供孩子玩耍的地方。
聽了市政協委員、專家、市民代表的建議后,市林業和城鄉綠化局工程建設處處長蘇先春表示,市政協組織的“商量”活動為開展建綠透綠工作、更好地服務市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下一步,該局在建綠透綠工作中,將堅持開門辦綠化,在綠地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和確定之前,征求居民的意見建議。
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市城市更新局)副巡視員王浩稱,市政協組織的“商量”活動,更加直觀深入地聽到了民聲,了解了民意,凝聚了智慧,增進了共識,對城市更新工作有很大推動作用。下一步,該局將會把大家的意見認真梳理,并融入今后的各項工作中去。
在市政協“商量”平臺進行大協商,尋求最大“公約數”。市政協委員、市民代表、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教授齊聚一堂,從群眾關心關注的身邊小事入手,通過調研、座談和集中“商量”,大家就建綠透綠在“增量、提質、特色、宜人”4個方面增進共識,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了參考。全程參與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本次“商量”,真正收集到了民意,聽取了群眾的心聲,為今后的建綠透綠工作征集了非常好的意見和建議,會將“商量”產生的成果帶回部門加以研究落實,相信通過多方共同努力,廣大市民憧憬的開窗見綠、出門進綠、宜人宜居的美好愿望一定會實現。
在“商量”過程中,與會的市民代表、市政協委員、專家不僅僅是表態,而是通過體驗式調研和群眾訪談,把了解的問題和群眾訴求直接帶到市林業和城鄉綠化局、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市城市更新局)等相關部門面前,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查找問題產生根源,與相關部門商討下一步工作對策。整個過程公開透明,省市媒體全程參與,并將跟蹤問題解決過程,確保“商量”達成的共識能夠貫徹下去,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有關媒體對全程錄制的現場“商量”和集中“商量”素材進行編輯制作,已于3月24日在濟南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頻道、舜網等媒體播出)。
(本報記者 王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