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是濟南市政協在全國政協系統率先探索創建的協商民主平臺。6月1日,“商量”有了首個“區級版”,槐蔭區建起區級、街道、社區(村)三級“商量”平臺。基層協商的結果和黨政決策之間,有了“民意直通車”。
“我們村有幾戶不同意,暖氣裝不上,咋辦?”這是5月30日槐蔭區委書記國承彥在市12345接聽到的一個熱線。她告訴居民,煩心事,可以來“商量”。“商量”是啥?“商量”平臺,是黨和政府通過政協組織與社會各界群眾之間開展協商對話的平臺,實現了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有機融合,使黨政決策和各界群眾意愿的反饋溝通渠道更加暢通。
咋商量?區級平臺由區政協根據區委、區政府年度協商工作計劃和區政協征集的提案線索、社情民意,擬定議題,組織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政協各界別委員、基層群眾、專家學者共同“商量”,結果由區委、區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研究處理;街道平臺開展本街道層面的“商量”活動,就街道重點、難點工作和熱點民生問題進行協商,處理好需要街道辦理的區級“商量”成果,落實好社區(村)“商量”平臺成果的協調、上報和辦理反饋,做好上級有關方針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充分了解并反映社情民意;社區(村)“商量”平臺是市、區和街道平臺的延伸,對上承辦各級黨委、政府需要在社區(村)層面協商和了解民意的有關決策議題,對下組織關系本社區(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決策、重大事務的協商。
區級黨政有關部門、街道、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市民巡訪團和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員,都將進入“商量”嘉賓庫。他們既在庭前樓后、社區、市場和公園等現場商量,也通過圓桌會議集中商量,讓各方意見往來交鋒,促進多向溝通協商和多方互動交流,讓基層協商的民意反饋渠道更加暢通,使黨和政府的決策更符合群眾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