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營商環境是什么樣子?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曾將投資環境比作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資”。這句比喻成為各地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指引。“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這樣的生態環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會油然而生。“空氣清新,暢快呼吸。”——有這樣的營商環境,企業家創新創業才能踏實、放心、安心。濟南正是這樣一座讓人對生態環境改善和營商環境提升同時交口稱贊的城市。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這兩年濟南市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走在全省前列。同時,城市變得更美、氣質變得更好、人民就業更加充分……所有這一切,無不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有關,無不與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有關。
稍微追溯可知,從打造“十最”政務環境,到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從不斷簡化優化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流程,推動“最多跑一次”,到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大幅提升……這些善政有著共同的目標——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讓每一個辦事的群眾和企業體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這種服務并不抽象,正是眾所周知的“店小二”式服務。從這一表述也可看出市委、市政府的努力與方向。
營商環境好了,自然能帶來多贏。正如相關報道中說的,企業具有“向陽屬性”,哪里營商環境好,自然就向哪里發展。“馬上就辦”讓企業呼吸到源源不斷的“清新空氣”,企業一定會投桃報李、為濟南實體經濟的壯大“添磚加瓦”。企業受益了,群眾叫好了,當地經濟更有活力和潛力,這正是營商環境優化帶來的顯著好處。同時也應該看到,盡管濟南的營商環境持續向好,但是與先進城市相比仍有距離,與企業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與群眾的要求相比仍有改進空間,需要正視現實、再接再厲。
值得一提的是,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直言不諱地坦言,濟南與先進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不夠親,主要是思想比較保守,“親”和“清”二字要求還沒完全做到;不公平,主要是不能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市場環境還不夠成熟;不夠新,主要是觀念不新,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熟悉、接受慢;不夠快,主要是服務效能比較低;不夠誠,主要是不夠誠信;不夠實,主要是政策落實不夠;不夠精,主要是業務不夠精煉;不擔當,有的人寧愿不干事也不擔責。如此敢于自我檢視,令人欽佩。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接下來消除掉每一個“不”,濟南的營商環境將再上新臺階。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如此,城市也如此。多一些直面問題的勇氣,多一些大破大立的魄力,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努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濟南才能成為行政效率更高、服務管理更規范、法治體系更完善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