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配合寧梁高速公路建設,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響應“走出濟南、服務全省”的號召,對泰安市東平縣的裴寨遺址、寧陽縣于莊東南遺址、柳溝新村西南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6日,記者跟隨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采訪了這3個發掘現場。此次發掘,在柳溝新村西南遺址發現隋代重要瓷器生產作坊。
在寧陽縣于莊東南遺址,記者看到,目前發掘工作已進行過半,清理的文化層主要為唐宋和戰國西漢時期,遺跡共發現灰坑70余個、灰溝近10條。從出土器物來看,該遺址的時代從龍山文化時期延續至唐宋時期,時代跨度較大,出土器物較為豐富。龍山文化器物主要有泥質黑陶高柄杯、夾砂紅褐陶鼎(鳥首形)、罐等,多為殘片。戰國西漢器物主要為板瓦、筒瓦、盆、罐等。
在柳溝新村西南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記者看到,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發掘,工作人員正在對出土文物進行初步整理。
本次發掘收獲較大,雖然未發現瓷窯,但是發現與制瓷業相關的水井、灰坑、灰溝等遺跡,尤其是出土隋代窯具近萬件,瓷器標本近千件,可復原瓷器百余件。窯具主要包括窯壁、支柱、墊圈、支釘、匣缽等,瓷器主要包括碗、杯、高足盤、盆、罐、壺等,器類比較齊全,大多數為日用瓷器,但也不乏精品,專業人員認為,該區域應該是一處隋代比較重要的瓷器生產作坊。
這是山東地區近30年來唯一一次科學系統發掘的隋代瓷窯遺址,對于研究山東地區乃至全國的隋代制瓷業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補充了山東地區古代瓷器生產的發展序列。該遺址出土的大量多種類型的窯具以及殘次品所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根據這些信息可以真實還原隋代瓷器的生產工藝、裝燒工藝。窯址還出土部分刻銘窯具,這一發現也可以推進隋代制瓷業的生產方式、生產組織方面的研究;此外,該遺址出土瓷器也可以為周邊地區隋代墓葬、遺址出土瓷器的斷代提供幫助,具有標尺作用。
在泰安市東平縣的裴寨遺址,根據出土器物情況,初步推斷該遺址是一處唐至金元時期的遺址。遺憾的是遺址破壞比較嚴重,遺存并不豐富。盡管如此,工作人員仍然進行了科學、細致的清理,因為考古并非挖寶,而是全面提取古代人類社會的信息,搶救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產。
記者了解到,此次考古工作從6月開始,正是高溫天氣持續的階段,考古人員無論男女,都是冒著酷暑在發掘現場有條不紊地工作,仔仔細細地清理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