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的鑰匙,歷史的索引,時代的影子。消失的地名如何再現?現有的地名如何保留?未來的地名如何選取?帶著這些問題,9月6日,市政協圍繞“地名文化保護”,以“守望地名里的鄉愁”為主題,開展第九專題“商量”,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市民代表現場調研,并進行交流座談。
調研組一行首先來到位于槐蔭區煙臺路旁的五七車站,這里承載深厚的紅色記憶,如果能開發利用,將成為濟南市一個獨特的紅色文化紀念地,周圍的路名選取也可以圍繞車站做文章。隨后,調研組一行來到擁有近千年歷史的興福寺,這里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建筑風格,周圍的興福寺路就得名于此,槐蔭區政協委員、文史委主任朱希才提出三點建議:“對玉符河、祝阿古城等擁有千年歲月的古代歷史文化,應當在命名過程中予以弘揚,保留歷史的痕跡;對五七車站這樣的紅色文化,應當在命名過程中予以體現,傳承富有教育意義的紅色記憶;對以‘岱青海藍’為設計理念的‘一院三館’等現代文化,應當在命名過程中予以發揚,體現城市的創新發展。”
“大、小飲馬村,與曹操的歷史傳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像這樣的歷史名人和故事,都可以作為新城區道路、場館的命名依據。”市地名協會理事雍堅說。從事旅游工作的槐蔭區政協委員代寧也提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而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一個地區文化的載體,應當充分發揮這種載體的作用,在旅游線路的設計上突出文化內涵。
市民代表臺應新是位老濟南,他認為老商埠地區一直沿用的經、緯路,指向性明顯,便于記憶和尋找,在新城區命名時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結合當地特色,增強規范性。
“西部新城在道路、安置區的命名方面,應當對消失的村落名予以保留,這樣做可以讓回遷的村民有一種自豪感。”槐蔭區西客站片區建管委辦公室主任、興福街道黨工委書記閆明立說,“特別是正在崛起的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和正在打造的國際醫療康養名城,可以結合歷史名人扁鵲,將中醫文化與命名工作相融合。”(本報記者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