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記者從市環保局了解到,為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水平,促進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濟南市充分利用道路走航監測系統,出臺了《濟南市道路顆粒物考核辦法(試行)》,以城市道路為載體對道路空間范圍內顆粒物污染狀況進行創新性量化評價考核。
市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中心副主任孫寧寧介紹說,市環保局將綜合使用道路走航PM10、PM2.5監測數據和主干道PM10在線監測數據進行考核,考核對象為歷下區、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政府及高新區管委會。考核道路范圍為繞城高速以內出租車走航覆蓋道路,并可根據管理需要實行定期調整和動態更新。“我們對繞城高速內主干道路,以1公里長度,總共劃分了1021個路段,目前主城區內200輛移動監測出租車行駛在這些路段上產生的數據,便是我們的考核依據。”
有了監測數據和考核范圍,如何對道路路段的污染分類呢?孫寧寧表示,根據道路走航監測數據,對道路路段顆粒物污染情況按照小時、日、月進行紅、橙、黃、綠分類,紅色最差,綠色最優,并通過濟南環境APP實時公開。其中,當PM10小時、日均濃度分別為250微克/立方米以上、150-250(含)微克/立方米、50-150(含)微克/立方米、50(含)微克/立方米以下時,相應類別為紅色、橙色、黃色、綠色。另外,對市級督查、媒體曝光、“啄木鳥在行動”等發現存在嚴重揚塵污染問題的、未執行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的,當月類別一律不定為黃色、綠色。對國家或省級以上督查檢查發現存在嚴重揚塵污染問題的,當月類別一律定為紅色。
除了對考核對象以及污染分類做了明確規定之外,《辦法》還明確了考核排名辦法和資金獎懲規則。依據各區考核路段道路走航PM10、PM2.5監測數據以及主干道PM10在線監測數據月均濃度現狀和環比改善情況,實行百分制計分排名。每月按照各區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路段長度以及道路顆粒物改善結果計算扣繳、獎勵資金額度。資金扣繳的最高標準為PM10、PM2.5紅色路段分別扣繳6000元/公里/月、4000元/公里/月;最低為PM10、PM2.5黃色路段分別扣繳1200元/公里/月、800元/公里/月。
對于扣繳資金的使用,將會全部用于空氣質量改善的區以及當月綠色路段的獎勵。其中50%的資金用于獎勵改善幅度前三名的區,分別獎勵25%、15%以及10%,剩下的50%則用于獎勵當月綠色路段。市財政部門每季度將依據資金獎懲結果對相關區進行資金結算。獎勵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僅可用于本轄區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由于微站監測系統建成不久,因此9月份的數據將作為基準參考數據,在10月份得出監測數據之后,與之對比便可得出空氣改善、路段污染情況。也就是說,第一次考評結果將于11月份正式對外公布。”孫寧寧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