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高速列車青島技術創新中心作為事業法人實體正式注冊成立,這標志著國內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式運行。
近年來,高鐵已經成為中國創新輸出的閃亮名片,而從第一代“和諧號”動車組到最新的“復興號”,青島見證了中國高鐵創新進程的每一步?,F在奔馳在全國高鐵線上的動車中,每10輛就有6輛是從這里駛出。
動能轉換,創新先行。2016年,全省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3%,比“十一五”末提高0.61個百分點。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分別達到6.33件,是“十一五”末的6.4倍。登記技術合同2.23萬項,成交額420.24億元,是“十一五”末的4.2倍。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14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75%,比“十一五”末提高7.6個百分點。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六年保持在全國第六位。
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創新型省份建設藍圖基本繪就。去年,我省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創新型省份建設走在前列的目標,全省上下對科技創新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一批含金量高的改革措施,為廣大科技人員“松綁”“加力”,全面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著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促進區域優化協調發展。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初顯雛形。今年1-5月,示范區新引進項目數量同比增長40%,實現固定資產投資657億元,同比增長16%;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利稅409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3億元,同比增長14%。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高端創新資源加快聚集,培育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新動能。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室創新發展成效顯著,海洋科技創新實力快速提升,目前實驗室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發表論文已超過全球頂尖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居全球海洋科研機構之首。
以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突破重大關鍵技術,使我省在部分領域掌握了國際話語權,為產業壯大提供強力支撐。煙臺中集來福士已交付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占世界78%的市場份額,自主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在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盛瑞傳動自主研發并實現產業化的首款前置前驅8檔自動變速器(8AT),使我國汽車自動變速器研發制造技術一舉躍居國際前沿。
多措并舉強化創新型企業培育,不斷壯大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力軍。對企業創新從選擇性扶持向普惠性支持轉變,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通過省市聯動,建立覆蓋面廣的科技融資風險補償體系,撬動銀行資金近100億元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專業化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分別達到75家、162家、3家和6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超過1萬家,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累計畢業企業超過5300家,86家企業畢業后成功上市。
加強創新領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有力智力保障。以引的進、留的住、用的好為目標,積極完善科技人才政策體系。高層次領軍人才創新項目省級引導基金可給予單個項目最高6000萬元的直接股權投資支持。省自然科學基金加強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對40歲以下青年創新人才支持比例已達到50%。建立科研人員榮譽制度,命名10個“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工作室”,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人財物支配權和資源調動權。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整合國際創新資源能力不斷增強。與70多個國家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十二五”以來引進高層次海外專家3500多人(次),在海洋裝備、金屬材料、信息技術、現代農業等領域取得了1500多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全國率先成立“絲綢之路”高科技園區聯盟,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技術雙向轉移、科技項目及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