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是統領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工程,是城市發展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是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進黃河時代、實現攜河發展的重要支撐。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規劃建設高度重視。目前,先行區前期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陸續展開。
黃河之變昔日天塹成為歷史濟南邁出攜河發展步伐
自1855年黃河改道濟南,黃河成為阻礙濟南北部發展的一道天塹。2009年黃河小浪底工程通過驗收,黃河的防汛能力提升到千年一遇。作為地上懸河的黃河濟南段,基本告別洪水的威脅。此外,2008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的《黃河流域防洪規劃》中明確提出:大功、南、北展區三個蓄滯洪區防洪防凌運用幾率稀少,予以取消。黃河北展寬滯洪區由此得以解放,濟南北跨最大的制約因素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濟南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如期完成,讓昔日的臭水溝成了城市發展的新片區,從而為濟南北跨過河奠定了基礎。隨著濟南東拓西進步伐加快,城區城市發展空間越來越有限,東西狹長的城市布局也帶來交通擁堵等諸多問題,北跨成為當務之急。結合省委省政府新舊動能轉換這一重大戰略工程的實施,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從提升城市首位度的戰略高度出發,啟動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規劃建設,大力推進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進攜河發展的黃河時代。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班子成員迅速到位、積極開展工作。目前,正積極推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總體方案》編制工作。
規劃先行堅持高標準規劃引領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
先行區位于濟南市區北部,規劃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泉城特色”的要求,先行區堅持規劃引領,高標準繪制發展藍圖。項目前期對標雄安新區,委托瑞典斯維寇設計集團(SWECO)和美國麻省理工(MIT)開展先行區空間戰略規劃研究,并邀請了負責雄安新區規劃設計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楊保軍院長及其團隊,就先行區總體規劃及交通專項規劃編制達成全面合作意向。
為確保規劃落地實施,先行區成立由市規劃院、市市政院等5家設計院組成的規劃工作組,啟動現狀摸底調查工作,覆蓋先行區規劃范圍黃河以北所有區域,目前該項工作進程過半,10月底全面結束。
在下一步規劃編制中,先行區將堅持多規合一,確定空間戰略規劃后,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同步完成交通、產業、土地利用等專項規劃。同時,搭建先行區規劃管理“一張藍圖”大數據平臺,融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紅線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形成“多規融合”的新城發展藍本。
交通提速“三橋一隧”今年開建“引爆”區域掀起發展新勢頭
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在先行區調研時提出,要在先行區規劃范圍內劃定5-10平方公里的引爆區,加快三橋一隧建設和產業項目落地,管委會也在積極謀劃,合理劃定“引爆”區域,啟動片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大項目落地,盡快形成聚焦和要素集聚,營造黃河北發展的新勢頭,形成先行區建設發展的新看點。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進下,濟南三座跨黃河橋梁對濟南牌照七座以下小汽車免費通行。今年濟南市還要開工建設齊魯大道黃河大橋、濟濼穿黃隧道、鳳凰路黃河大橋,改擴建濟南黃河大橋。從先行區長遠發展考慮,在三橋一隧基礎上,未來還要增加更多的過河通道,讓濟南市民過黃河像過小清河一樣方便。
創新機制采取大部制架構打造四個“最”環境
新舊動能轉換,不僅是產業上的轉型升級推陳出新,也要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體制機制上改革創新,打造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發展環境。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將充分用好省市賦予先行區先行先試的改革權、試驗權、先行權,在前期赴先進城市考察學習的基礎上,在組織架構、行政審批、人員使用等方面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在部門設置上,采取大部制、扁平化,參照雄安新區合理設置組織架構。結合大部制架構,探索一個部門審批,建立多規合一、多證合一、一門受理、一章審批、一次收費、一步到位的項目審批體系,減少事前審批,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著力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發展服務最優、行政收費最低的政務服務環境。
基建先行加快骨干路網和地下空間建設探索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
先行區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要先行,尤其是骨干路網和地下空間的規劃建設,將成為下一步工作重點。結合路網調整、軌道交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先行區將按照先地下再地上的原則,加快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從源頭根除城市內澇、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將來先行區在高強度開發區域,以及主要交通路口,建設地下交通樞紐,減少馬路上的車流量,營造小街區、窄馬路的格局,讓地上空間更適宜步行交通。
基礎設施建設時間長、投資大、負擔重,也是新區開發最難啃的骨頭。結合國家最新政策,先行區將探索PPP等方式,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引入社會資本,減少對財政資金和土地收入的依賴。目前先行區已經和中國交建、中國電建、中建八局等知名央企共簽訂300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管委會還把片區內居民安置作為今后工作重點,積極爭取各項政策和資金,用于安置房建設。
規劃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承載著700萬濟南人多年的北跨夢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綠色生態、低碳環保、產城融合、智慧宜居的現代化新城,將在黃河北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