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8-11
信息來源:
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默多克(Rupert Murdoch,1931年- )主導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已經成長為一個不折不扣的世界性傳媒帝國,甚至可以說,20世紀是默多克的世紀。但就是這個傳媒帝國,在平安度過1990和1991年幾致覆滅的財政危機之后,卻在2002、2005年直至2011年7月份以來曝光的一系列發生在英國的竊聽事件的牽連下,呈現出如最后一根稻草壓倒駱駝般的戲劇效果。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值得我們深思。
一、以默多克新聞集團為代表的當今世界傳媒秩序之特征
當今西方主導的世界傳媒秩序的形成非朝夕之功。19世紀中期以來的便士報時代開啟了傳媒商業化的大幕,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戰爭宣傳體現出傳媒的重要性,開始了全球傳媒政治化的進程。美國主張的傳媒商業化路線和以新聞集團為代表的跨國傳媒集團,主導建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的世界傳媒秩序。以新聞集團為代表,這個傳媒秩序呈現出如下幾個特征:
第一,傳媒家族化奠定了當前世界傳媒秩序的底色。綜觀世界上最大的三家傳媒企業,無一不是家族企業。新聞集團是默多克1954年從他父親手中接過來的小公司。現在,新聞集團雖然已發展成國際化的上市公司, 有董事會和監督委員會,但默多克依然擁有對新聞集團各項事務的絕對決定權。2003年11月,在默多克次子杰智·默多克出任天空廣播公司CEO的提議遭到股東反對時,默多克坐上他的私人727噴氣機飛往英國,最終促使股東一致表決通過對杰智·默多克的任命。與新聞集團等量齊觀的是美國維亞康姆公司。其現任CEO薩默·雷石東和默多克同一年,即1954年繼承了家族公司——一家汽車影院連鎖店。如今,維亞康姆的經營范圍包括傳媒業和娛樂業的各個領域,占有全美廣告總額的20%以上。德國的貝塔斯曼出版集團在1835年成立之初也是一個家族式管理的小型公司,以出版發行教科書、宗教圖書為主。歷經5代貝塔斯曼家族成員的領導,貝塔斯曼公司逐步由家庭所有型公司向企業規模化發展,并從一家中型的印刷出版公司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傳媒企業之一。
第二,傳媒政治化顯示出當前世界傳媒秩序的本色。傳媒政治化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傳媒集團自身的發展就與政治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次,傳媒本身也成為政治的延伸。默多克從不掩飾其政治觀點,即使是面向市民的、帶有色情和低俗的報紙也是如此。如市民小報《紐約郵報》,盡管常以“無頭女尸”為標題,卻同時表達鮮明的政治觀點,《太陽報》亦然。默多克被稱為“英國最有影響力的外國人”,他支持哪個黨派,哪個黨派就會在競選中勝出。雖然英國前任工黨首相布萊爾和布朗的當選得益于新聞集團的造勢,但多數時候新聞集團下屬報紙都力挺保守黨,如撒切爾夫人和卡梅倫,因此工黨一直耿耿于懷。竊聽事件曝光后,工黨及反對默多克全資收購天空衛視的勢力趁機呼吁保持國家媒體多元化和相互監督的重要性,以避免默多克集團濫用其所占據的強勢媒體地位,實則希望借此將默多克擠出英國傳媒市場。傳媒政治化的另一例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貝塔斯曼公司曾充當第三帝國的宣傳機器,為納粹軍隊印刷了幾千萬冊各種圖書。
第三,世界傳媒理念的象征是西方傳媒秩序的涂抹色。高校教材里講授的傳播學理論和傳媒經營理念多數源于美國,而新聞集團正是這些理念的代表。默多克代表著傳媒產業化的頂峰,他善于淋漓盡致地運用普利策和赫斯特開創的大眾化傳媒手法,同時成功兼營 《泰晤士報》、《華爾街日報》等嚴肅類報紙,將傳媒產業化運作到登峰造極。默多克是傳媒業規則的制定者,他有著鮮明的個性和政治傾向,他的每一次收購都直接帶來被收購傳媒和當地乃至該國傳媒業態的根本性改變。例如,他在英國對幾家報紙進行現代化改造以致引發工人罷工,默多克通過其掌握的傳媒平息罷工的手腕,對英國報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默多克是傳媒美國化的符號,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傳媒帝國的興衰與下列幾個美國人的名字緊密相關:普利策、赫斯特、奈特·里德、甘奈特、迪斯尼、雷石東,當然,其中名聲最大的當屬默多克。傳媒帝國具有以下特征:整體經濟實力,橫跨大陸和國家,兼及傳媒業上下游,影響廣泛涉及政治和文化。默多克新聞集團是一個集商業資本、政治資本和文化資本為一體,且各類資本彼此借助的“巨無霸”媒體帝國,是美國在全球擴張以及對外文化輸出的重要渠道。20世紀西方的傳媒業本身就是純粹商業化運營與公共新聞、公共文化空間和價值之間博弈的結果,而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恰是前者的象征,是西方純粹商業傳媒理念的代表,是“美國世紀”的符號。
第四,大型傳媒集團之間合作和互補是當前世界傳媒秩序的流行色。新聞集團與其他跨國傳媒業之間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他們既彼此間展開合作,同時也和投資目標國家和地區的強勢傳媒聯合。例如,1996年迪斯尼公司與新聞集團控制的衛視體育臺在新加坡聯合成立的ESPN STAR SPORTS傳媒發展公司(ESS),目前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衛星和有線體育電視網,為亞洲25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服務,其中包括中國的33家有線電視臺。貝塔斯曼和默多克旗下的STAR TV在亞洲的廣播網合作成立合資企業,共同投資建立了CHANNEL[V],與維亞康姆旗下的MTV音樂頻道展開競爭。
第五,搶占業態上游和不斷強化世界各種議題的話語權不動聲色。世界范圍內傳媒產業上游的特征是:第一,規模龐大,包括人員、覆蓋地區、節目制作和播出能力;第二,產業壟斷,媒體的經營和運營高居產業頂端,創新和創收能力強大,資金雄厚,富可敵國;第三,影響巨大,不僅在本領域內信息的傳播具有毋庸置疑的品牌效應,而且超出傳媒產業領域之外,也具有強大的信息滲透能力、知識生產能力、輿論引導能力和文化建構能力。上游的傳媒業,因為其背后的利益集團與國家品牌的血肉相連,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等同于國家喉舌,其影響覆蓋全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上游產業的代表是美國新聞集團、時代華納、維亞康姆、德國貝塔斯曼等。這些傳媒集團大亨向全球傳播西方文化和整合世界傳媒秩序,將傳媒壟斷推行到世界范圍,建構了西方傳媒壟斷集團集成話語權的世界傳媒秩序,而這樣的發展不露痕跡,盡量不著顏色、不動聲色。
二、從“竊聽門”事件開始,世界開啟傳媒新秩序的大門
理論上,大眾傳媒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大眾傳媒產業兼跨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所概括的第一和第二兩大部類,既有諸如印刷機、編輯機、攝像機、錄音機、電視機、收音機等需要在第一大部類里動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設備,及圍繞這些設備和終端受眾的需求而衍生出來的諸如采寫編評的業務形式,和記者、編輯、攝影師等服務人群,也有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服務內容的第二大部類。如果從生產的角度考慮,沒有兩大部類生產體系的配套,遑論建構于其上的傳播秩序。
大眾傳播秩序構成人類文化變遷的重大系數。 一定的傳播秩序下的傳媒業發揮著層次遞進的社會功能:第一,采集信息,生成能夠被報道和被購買的新聞稿;第二,植入觀點,將傳媒所屬利益集團的觀點隨新聞產品(報紙、廣播、電視節目等)兜售給受眾;第三,形成輿論,傳媒產業化、集團化、全球化、壟斷化后通過立體和全息傳播,匯聚或制造一種社會認同,并擴散這種社會認同,以影響其他人,從而逐步形成某種公眾輿論;第四,建構文化,借助信息傳播的力量,傳承歷史,傳遞知識,建構一定的社會文化價值觀,或推進文化的提升和變遷,或阻撓和破壞文化的進步。傳媒的上述功能從一國國內拓展到國際范圍并長期運作,如果沒有一個平衡的國際傳播秩序對其進行有效制約,一國或某些國家的意志就會逐漸凌駕于另外一些國家,并介入他們的文明演進和文化變遷的進程,改變甚至扭曲其方向。
正如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納所言:“新聞業不發達和經濟不發達是一對孿生姐妹”。傳媒業的下游,包括了發展中國家的傳媒,如星光點點散布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尚停留在一種社區傳播的層面,很難跨越國界和地區邊界,影響范圍極小,甚至處于從上游傳媒業來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層次。
構建世界傳播新秩序的努力由來已久。早在1980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1屆大會,即已論證了世界新聞傳播不均衡、不平等狀況,并提出建立國際新聞傳播新秩序。多年來,不斷有包括西方有識之士在內的各方人士對不盡公正、不盡合理、不盡平衡的國際輿論傳播秩序提出質疑并呼吁改變。《參考消息》2005年3月22日第3版題為“法國向美國發起‘文化反擊’”的報道稱,法國前總統雅克·希拉克發誓對美國的文化統治發起一場“反攻”。他試圖爭取英國、德國和西班牙政府的支持,擬耗資數百萬歐元,將整個歐洲文學作品搬上網絡,以防法國的語言和思想有朝一日被削弱。加拿大政府對本國文化產業提供津貼以避免成為美國第51個州,德國也開展“凈化德語”等活動,這些都從國家層面上反射出一些國家對當前國際傳媒秩序的憂慮和為改變這種秩序所做的努力。
默多克“竊聽門”事件處理的過程和結果,或可使廣大受眾期待傳媒新秩序的開始。默多克曾說:“我的過去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戰爭構成的。”只是這一次發生在英國的“竊聽門”事件已非一場他自己可以主導的戰爭。無論是英國政壇地震、英國民眾 輿論,還是美國發起的對于“9·11”事件當事人是否遭到竊聽的調查,都明示“竊聽門”事件可能導致默多克新聞集團被迫分拆、默多克下臺,甚至還有可能使這場大火燒到美國的本土公司,進而波及新聞集團的全球業務。這是形勢的逼迫,是新聞集團內部的壓力(董事會成員要求默多克辭職),也是新聞集團繼續保持其發展地位和領域潛力的要求。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播學研究室主任,“世界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求是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