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08-11
信息來源:
本文所分析的網絡輿論,特指網民以博客、微博、跟帖、留言、論壇帖文等方式,對公共事務、社會熱點、網絡話題等表達的意見,即“網民意見”,不包括網上新聞報道、專業交流等信息。隨著互聯網用戶的迅猛增長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此類輿論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態勢值得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
經初步考察分析,我們認為目前我國網絡輿論呈現出以下主要特點:
1、非主流性——瀏覽者多,參與者少
大多數網民上網很少主動留言、發帖,主要是瀏覽各類信息,一些熱門帖文的點擊率常常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回復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很多網站發帖需要登記注冊,而發帖、寫博客都需要花費時間,大多數網民上網都是忙里偷閑,除了一些不吐不快的議題,一般不會為此耗時費力,他們因此成了網絡空間“沉默的大多數”。二是因為網民上網主要是為滿足新聞瀏覽、信息查詢、通信聯絡、電子商務、娛樂游戲等需求,對于熱點事件的關注較為隨性,一般都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看熱鬧心理和旁觀者心態,決定了網民參與意見交鋒的主動性、積極性普遍較弱。
同時也要看到,網絡空間確實存在著一個參與意識較強的相對穩定的群體。這個群體主要包括兩類人:一類是對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滿意的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對生活和社會心存不滿,網絡成為他們發泄不滿、宣泄情緒的平臺。這類人有較強烈的發帖沖動,甚至對相對自由的網絡空間形成一種精神依賴。另一類人與此不同,他們的網絡參與行為更具自覺性和主動性。這類人一般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思想能力和文字水平,熱衷于評點各類熱點問題,批判意識較強,有的已逐步成為網絡空間的“意見領袖”。其中的一些人為了標新立異、吸引眼球,往往在表達思想觀點時標榜“獨立思考”,刻意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距離,有的甚至以嘲諷、戲謔、解構主流意識形態為能事。顯然,這兩類人都不能代表主流社會,也不能反映社會主流輿論。
一方面,社會主流人群的網絡參與度偏低;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網絡輿論的人群又無法反映社會主流輿論。這就決定了網絡輿論的基本立場、思想觀點、價值取向以及表達方式,在總體上呈現明顯的非主流特點。
2、負面性——批評的多,肯定的少
網絡輿論不乏贊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聲音,而且往往以更強烈甚至是極端的方式呈現這種道義力量。特別是在涉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等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面前,網絡輿論能夠迅速激發出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輿論聲勢和愛國熱情。近年來,在拉薩“3·14”事件、奧運圣火境外傳遞受阻和抗震救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通過網絡輿論的力量井噴式迸發出來,愛國網民作為一個新型社會群體走到了時代前臺。
但是就總體而言,網上各種輿論交鋒,常常是負面輿論壓倒正面輿論。其原因在于:一是負面新聞、負面事件、負面話題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誘發人們的好奇本能,引發人們的探究討論,而且一般情況下人們發表批評性意見要比發表肯定性意見的動力更強。由于言論尺度較傳統媒體寬松很多,網絡媒體常常通過大量登載、炒作各種負面新聞來吸引眼球,提高網站點擊率,這是網絡輿論負面性特征形成的基礎。二是由參與制造網絡輿論的人群自身因素所致。如前所述,一些現實境遇不佳的網絡輿論參與者對社會有負面情緒、負面心態,往往戴著“有色眼鏡”觀察社會、解讀現實,在網上自由發表各種批評意見成為他們發泄不滿的主要方式;而另一類網絡輿論參與者則往往把批評作為展示自己“獨立思考”能力的主要形式,甚至“為批評而批評”,這是負面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三是負面輿論場一旦形成,就會自行強化。由于肯定性意見沒有得到充分展示,加上大多數網民選擇沉默,就造成了批評性意見一邊倒的態勢。這種負面輿論場又形成一種壓力,進一步削弱了網民發表肯定性意見的意愿和勇氣,使得正面輿論更加式微。
3、非理性——情緒宣泄多,理性思考少
網絡輿論通常比較感性化、情緒化、簡單化,具有明顯的非理性色彩。網民作判斷、下結論,往往僅憑個人好惡和直觀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講究起碼的思維邏輯,網絡輿論因此常常充斥捕風捉影、道聽途說、夸大其詞、聳人聽聞之辭,在表達方式上也呈現出偏激、粗俗的傾向,甚至不時出現一味謾罵、惡意攻擊的帖文。
這種特點的形成,一是因為網絡輿論參與的門檻低,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有效表達渠道的人群提供了一個便捷通道,并已日益成為弱勢群體、邊緣人群的情緒宣泄平臺。二是因為網絡輿論變動速度很快,從發酵、升溫到大規模擴散可在短時間內完成,人們幾乎來不及冷靜思考、深入分析就倉促發表意見。此外,也與網民年輕化有關。目前我國網民中有77%為35歲以下的年輕人。年輕人有濃厚的參與熱情和強烈的表達意愿,是網絡輿論活躍的主體,但他們受學識、閱歷所限,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很難理解實際情況的復雜性,認識問題難以全面,言論觀點難免偏頗。
4、從眾性——“馬太效應”
“先入為主”、“先聲奪人”是輿論傳播的一般規律,網絡輿論尤其如此。一個事件發生后,最早出現的觀點和意見往往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會給后來的討論定下基調和方向。人們常常傾向于相信這些“先聲”,容易認同它的價值判斷,附和它的意見主張。法國心理學家勒龐認為,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非常不同于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他們的感情和思想會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一種集體心理。網絡輿論的這種從眾性和跟風效應尤其明顯。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議題設置者和先導性意見促成的網絡輿論,通常會在短時間內急速傳導,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聲勢,至于議論的事實是否清楚、判斷是否正確,反而變得不再重要。而那些持不同意見者要么不屑于發表意見,要么發表不同意見后很快就會受到議題設置者和支持者的狂轟濫炸。在這種極不對稱的輿論場效應下,情緒極端者不斷受到鼓勵,聲音越來越大、勢力越來越強;而那些理性、溫和的聲音不斷遭到打壓,變得越來越微弱,甚而“沉默不語”。網絡輿論因此形成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5、擴散性——“雪球效應”
網絡輿論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是當一個事件和議題產生后,輿論會如同滾雪球般不斷衍生、聚合、裂變、擴散,其傳播的速度、波及的廣度及影響的力度幾乎呈幾何級數增長。
網絡輿論的擴散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從傳播路徑看,網絡輿論可以由一個論壇、組群向其他論壇、組群擴散,也可以由境內網站向境外網站擴散,還可以由網絡媒體向傳統媒體擴散。從傳播區域看,網絡輿論可以使一個地方性議題擴散為全國性議題甚至更廣,使得地方議題全國化、國內議題國際化。從傳播走向看,網絡輿論常常由小及大、由點及面,從議題本身所涉及的領域迅速向其他領域蔓延,使得對個別現象、個別案例的關注,變成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討論,直至上升到整個社會和國家制度層面。
網絡輿論的擴散性,一方面使這種輿論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動員能力,這種動員能力在抗震救災、北京奧運等突發事件和重大活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幾種負面效應:一是隨著一種輿論快速度、大范圍、高強度地擴散,其基本信息的真實性越來越沒有人去質疑,哪怕只是謠言,也會被網民信以為真并反復傳播;二是隨著某一熱點的關注度不斷上升,網民會自覺不自覺地出現認知夸大的傾向,導致集體性的認知失真、反應過度;三是一些個案容易被人借題發揮、惡意炒作,以求對現實社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有的背后甚至隱藏著險惡的政治目的。
6、逆反性——挑戰權威
網絡輿論經常呈現對正統思想觀念、主流意識形態的逆反心理,表現出反傳統、反主流、反權威的價值取向。這種心態的極端表現,就是對政府政策、官方言論、主流觀點、社會精英、富裕人群統統持懷疑態度,懷排斥心理,寧信其錯,不信其對,寧信其壞,不信其好;一些有違社會公德的人和事,在網上不僅很少受到抵制,反而受到追捧。這種極端化的心理狀態,在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網民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形成這種特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網絡輿論的一些參與者,既缺乏必要的文化素養和思維能力,又往往具有盲目自大的心理。他們習慣于采用偏執、片面、單向的思維定勢來分析事件、表達觀點,不能或是不愿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他們希望通過制造與主流意識相悖的話題,展現驚世駭俗的言行,以吸引公眾的關注,追求特立獨行的滿足感。
7、有組織性——“意見領袖”與“網絡推手”
總體而言,網絡輿論是自發形成的,但也越來越呈現出有組織性的一面。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點,理論上說,每一個個體都可以用較短的時間、較小的成本和較高的效率制造輿論熱點,掀起輿論風潮,這就催生了“網絡推手”這一特殊的網絡群體。他們通曉網絡操作規則,諳熟大眾接受心理,通過設置議題,制造熱點,操控網上輿論。人為制造和操控輿論變得簡便易行,不僅改變了輿論形成和演變的正常軌跡,也使得挾輿論之名謀取私利的現象有了更大可能性和便利性。
近年來,許多被炒起來的網上輿論熱點,不少是有組織、有目的、精心策劃、精心導演的,其中一些具有明顯的商業利益和政治意圖背景,甚至出現了利益集團以“黑金”操控網站言論、影響政府決策、進行惡意商業競爭的現象。如果引導管理不力,黑惡勢力、敵對勢力、恐怖分裂組織等都有可能通過制造虛假網絡輿論來操縱民意,影響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對此必須高度重視。
8、虛擬性——與現實生活的反差
互聯網的興起,為人們在真實世界之外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空間。由于隱匿了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人們在網上就像穿著隱身衣、戴著假面具,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在網絡空間的約束力大為弱化。許多人在網上發表意見時信馬由韁、毫無顧忌,與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形成強烈反差,他們在網上發表的言論在現實生活中既不可能去說,更不可能去做。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造成網民網絡人格與現實人格的某種程度的分裂,也造成網絡輿論與真實民意的反差。網絡輿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民意,在很多時候是難以作出準確判斷的,這就降低了網絡輿論的決策參考價值。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中國的互聯網可能是世界上最熱鬧、最嘈雜、最輿論化的網絡。西方國家網絡應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為電子商務、即時通信、信息,而我國則是信息、游戲、電子商務,這反映了西方國家網民和中國網民對于網絡的不同需求。對比雅虎英文網站和中文網站可以發現,雖然同屬一家網站,英文網站顯得嚴肅、實用,而中文網站則明顯花哨、雜亂得多,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網絡與西方網絡的差異。西方國家網民主要把網絡作為實用工具,而我國網民則將網絡視為重要的輿論平臺。盡管西方總是攻擊我國的網絡管理,但事實上我國的網絡輿論發達程度在全世界是很少見的。在我國,網絡已日益成為輿論生成的策源地、輿論傳播的集散地、輿論交鋒的主陣地。與此同時,我國網絡輿論越來越暴露出燃點低、噪音大、可信度差等負面特點。
2. 網絡輿論并不能代表社會主流聲音,但又是不容忽視的社會情緒“晴雨表”。中國社會的主流人群是那些每天急匆匆上下班的人們,是工作崗位上忙碌操勞的員工,是商場里推著購物車摩肩接踵的男女,是節假日里公園及景點熙熙攘攘的游客。那些每天趴在電腦前上網發帖的人并不是社會的多數。同時也要看到,網絡輿論的不斷發育壯大,已使其成為一個直接、快捷、豐富的社情民意反饋渠道和社會情緒展示窗口。對網絡輿論需要做客觀、細致的分析和評估,既要重視,把它作為體察社會情緒的“晴雨表”,又不能盲目地把網上聲音當成社會主流輿情,不應該被網絡輿論牽著鼻子走。認真分析網絡輿情,積極應對網絡輿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對于密切黨群關系、滿足合理訴求、疏解不良情緒、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3. 我國互聯網發展“技術先行、管理滯后”及“先發展、后規范”是形成網絡輿論上述特點的重要原因。20多年來,我國緊跟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的步伐,在應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網絡技術方面,基本與發達國家同步,互聯網用戶數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是應該承認,我們對互聯網的“雙刃劍”效應估計不足,發展過程中存在“技術先行、管理滯后”及“先發展、后規范”的問題。一項新的網絡技術出來,很快就被我國網絡運營商開發和應用,而發現其安全風險之后再去管理和規范,往往已是“覆水難收”。一方面,在網民已習慣于極為寬松的網絡環境之后再來加強管理,往往會引起網民強烈的抵制和反彈,增加管理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容易引發國際輿論的批評和攻擊。由此可見,今后開發應用新的網絡技術,必須進行認真的評估,采取更為審慎的政策,增強管理的預見性、前瞻性。
4. 對網絡輿論既要重視,又不應片面迎合,而應區別對待、加強引導、依法管理。黨和政府對網絡輿論的態度,對網絡輿論的發展影響很大。近年來,各級領導干部越來越重視網絡輿論,將其作為了解民情、聽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徑,這是應該肯定的,這也是網絡用戶迅猛增長、網絡輿論影響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要看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客觀上助長了一些人通過網絡輿論向黨和政府施壓的心理。有的人遇到問題,不是通過正常渠道反映,而是選擇網上炒作,搞網絡“大字報”,制造網上輿論熱點;還有極少數人出于政治目的,通過網絡串聯、鼓動,搞所謂“新憲章”、“公開信”、“萬言書”等,企圖挾持網絡民意向黨和政府發難。鑒于此,對于網絡輿論,我們在高度重視的同時,必須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要旗幟鮮明。對網上正面輿論,應積極肯定、大力倡導;對誠懇建言獻策的,應認真傾聽、支持鼓勵;對有理有據的批評意見,要認真聽取、虛心接受、適當回應;對于歪曲事實、傳播謠言、惡意攻擊的,要及時澄清、有力回擊;對網上涉嫌違法、侵權、侮辱、謾罵、造謠、誹謗等不文明的言論,應當封堵、刪除,堅決反對網絡輿論向偏激、極端、畸形的方向發展。
(求是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