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 推進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四場(濟南高新區專場)。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30多年來,濟南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近600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了5300多倍,主要經濟指標占全市20%—50%。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7%,對全市經濟大盤形成有效拉動。建區之初,全區只有58家企業,現已集聚8.9萬余家企業,市場主體突破14萬戶,各級各類人才達39.63萬人,上市掛牌企業占全市47%。
前8個月共策劃儲備項目213個、總投資1636.1億元
聚焦產業發展前沿,招大引強、招新引優,比亞迪半導體、浪潮科技園、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車等省市重大項目先后落地投產,弗迪電池、臨工重機成為產值破百億的招商引資工業企業。今年1—8月共策劃儲備項目213個、總投資1636.1億元,15個省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達97.5%,超時間進度30.8個百分點。
圍繞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內培外引“雙向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擴量提質,規模達到4100億元,其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約占全市的60%;智能裝備產業加速崛起,規模達到1800億元,交通及工程機械、激光裝備等細分產業居全國行業領先位置;生物醫藥產業集聚成勢,規模近1000億元,綜合競爭力連年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一方陣。
累計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近2700家
濟南高新區始終堅持向創新要活力、向科技要動力,全區“四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4.6%。
濟南高新區累計牽頭斬獲10項國家科學技術大獎,2023年度山東省科技創新十大提名成果中濟南高新區獨占其四,量子通信技術多次刷新世界紀錄,大質量超高速電磁推進、小分子創新藥、植物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落戶濟南高新區,全區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總數達395個,建成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載體38家,科研載體供給能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企業30多年間增長了近110倍(1991年時22家),達到2400多家;累計培育獨角獸企業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家、省級瞪羚企業27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近2700家,近三年平均增長超20%,數量居全省開發區首位。
力爭三年內全區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突破450家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以來,全區立項科技項目近300項,區內企業牽頭獲得2023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12項,位列全省開發區首位。2023年,濟南高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1.7%,以全市1/7數量的規上工業企業創造了全市近1/4的工業產值。
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緊盯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和需求,高標準打造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進一步推進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建設,推動更多大科學裝置落地,支持區內龍頭骨干企業組建更多“國”字號平臺落戶高新;同時,布局爭創一批省級高能級創新平臺,不斷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后備軍,力爭三年內全區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突破450家,其中“國”字號平臺突破20家。
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擦亮“數字平臺+系統培訓”企業服務品牌,為優質科技型企業梯次成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3000家,專精特新企業突破1300家。
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組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解決產業發展“卡脖子”難題;強化區內39家新型研發機構與企業的產研合作,推動“四鏈”深度融合,釋放原始創新優勢、加快原創性成果落地;力爭3年內,服務企業新立項科技計劃項目超200項,在集成電路、國產化服務器、生物醫藥等領域成功突破技術壁壘,在人工智能、種質創新、量子等領域培育出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