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省規委會第四次會議原則通過《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名城保護規劃》)。按照該規劃,我市將對歷史城區內的文保單位、歷史建筑、泉水文化景觀和非遺文化進行重點保護,構建6大歷史文化展示主題區,規劃3條旅游觀光線路,將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有機結合,強化名城保護與旅游一體化發展。
突出保護泉水文化景觀
濟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獨特的山泉湖河城自然風貌、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自2014年9月啟動編制以來,《名城保護規劃》草案已先后通過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專家論證、住建部專家審查,并獲市人大常委會有關會議表決通過。
在提交省規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前,《名城保護規劃》草案共收到22個省直部門的19條審查意見,主要體現在泉水補源區保護、濕地保護、革命文化遺產保護、補充歷史城區及歷史建筑物的氣象災害防御、強化名城保護與旅游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相關意見建議已逐一落實。
為保護好泉水文化景觀,《名城保護規劃》突出強調保護泉域及其補給區、出露區和11類泉水文化景觀要素;提出保護地下泉水遺產遺存,對泉水出露點、泉水人工河道等進行考古勘探,挖掘名泉遺產。
新增革命文化遺產保護條款
古城與商埠區東西并舉,是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
2015年6月《名城保護規劃》初步成果首次公示時,確定了濟南歷史城區的范圍:北沿膠濟鐵路、東至歷山路、西至緯十二路,南到經十路。在省規委會今天審議的相關圖示上,濟南歷史城區由古城和商埠區組成,總面積18.6平方公里,與此前公示范圍一致。
在歷史城區內,分布著109處文保單位、3片歷史文化街區、38處省級歷史優秀建筑、214處建議歷史建筑,以及劉家莊、魏家莊、古城三大地下文物保護片區。
《名城保護規劃》提出,對古城區和商埠區傳統街巷,將采取分類保護措施,不得隨意更改街巷名稱、走向;重點保護古城內山城互看視廊、大明湖四向視廊、趵突泉和五龍潭公園重要景觀區域視廊。
同時,為保護古城,濟南將持續實施“中疏”策略,外遷與歷史文化名城定位不符的功能,引入旅游服務配套、文娛及商業設施,突顯歷史城區作為城市旅游服務和商業貿易區的功能定位。
《名城保護規劃》特別新增革命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條款,要求對市域范圍內革命文化遺產進行專題梳理和保護,結合愛國教育培訓等活動強化革命文化遺產的利用。
非遺文化納入保護范圍
大自然給濟南留下了泉水;悠久的歷史則給濟南留下了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山東琴書、濟南京劇、濟南毛筆制作技藝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統計,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7項,省級非遺項目54項,市級非遺項目282項。喚醒城市記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重要內容。《名城保護規劃》提出,將傳統口頭文學、傳統美術書法、傳統技藝、傳統禮儀、傳統游藝等7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規劃保護范圍,積極開發反映濟南特色和市民生活的民俗主題活動,采取多種形式活化傳統文化基因。比如千佛山廟會作為傳統民俗活動,在保護上不僅增加宣傳,還可提供場所和道路空間規劃設計。
規劃3條旅游觀光線路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名城保護規劃》在交通、市政、抗震防災、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推動歷史城區的可持續利用。
道路交通方面,按照公交優先的原則,歷史城區規劃新增13處公交首末站,4-5處公交換乘樞紐,提高區域內公交可達性。公交走廊逐步推行交叉口公交信號優先,新增8條公交專用道。建議護城河片區研究推進“慢生活街區”建設,打造“公交+慢行”主導的交通模式。
和旅游結合方面,規劃大明湖山水環境主題、護城河泉水渠系主題、古城泉水院落主題、“一園十二坊”近現代建筑主題等6大主題文化展示區,將泉水園林、護城河綠帶、泉水院落、泉水街巷、歷史文化街區、商埠區近現代建筑向中外游客全面展示,形成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跡、優秀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元展示路線。同時,規劃提出打造3條旅游觀光路線:濟南長途汽車站-大明湖,濟南站-商埠區-將軍廟、芙蓉街-濟南東站,濟南東站-解放閣-泉城廣場-商埠區-濟南站-大明湖。配建5處旅游大巴下客點、3處短時停靠點、4處旅游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