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在2018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高端對話環節,與會嘉賓們圍繞“共話中德合作、打造濟南樣板”主題展開對話交流,分享寶貴經驗,共同展望中德合作的美好未來。打造“永不落幕”的對話交流平臺——這是中外與會嘉賓對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的共同期待。
更多德資企業將落戶濟南
城湖相伴2600多年的濟南,百余年來與德國的聯系從未間斷。2017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設立“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2018年11月1日,中德(濟南)中小企業合作區規劃正式發布。自此,濟南與德國的合作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在高端對話中,市委常委、濟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王宏志用“積淀厚、全方位、縱深大”三個詞概括了濟南市與德國間的合作交流。他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濟南的對外開放是由引入德資開始的。現在,濟南市和德國方面的合作已經全方位展開,涉及產業投資、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培訓等諸多方面。在濟南的德資企業現在有88家,今年年底預計達到近百家。與此同時,濟南市為了加強對德合作,還搭建了包括德累斯頓產業合作辦公室、斯圖加特協同創新中心在內的很多有效的平臺和載體。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地催生巨大的市場空間,這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中小企業是德國制造的中堅力量,這些企業與生俱來具有開放的基因與工匠精神。這些都成為濟南與德國企業深化合作的良好基礎。
“德累斯頓和濟南關系密切,將在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發展。”德累斯頓市經濟發展局局長羅伯特·弗蘭克認為,濟南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產業基礎雄厚,這里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德累斯頓產業合作辦公室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和載體,今后將深化雙方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未來,在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的助力下,還會有更多德資企業落戶濟南,中德合作前景廣闊。
學習德國培養人才經驗
德國前國防部長、德國社民黨前主席、歐洲社民黨前主席魯道夫·沙爾平分享了德國培養人才的有益經驗,“職業教育,比如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對我們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通常情況下,德國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會有3天時間在企業、2天時間在學校”。他表示,對企業發展來說,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至關重要。在培訓過程中,企業可結合實際,引入德國的職業培訓體系,“但不要完全照搬德國職業教育的做法,可以學習借鑒,培訓符合企業實際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中小企業是一個技術創新的港灣。50%以上的德國中小企業,都來自于技術創新領域。”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副代表林舒彥把關注點放在了創新人才的培養上,他建議要針對中小企業營造有利于他們的發展環境,培育適合中小企業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
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企業贏得發展主動權需要發揚工匠精神。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孟慶虎感觸道,關注一件事并將其做好,這是很多德國優秀企業傳承工匠精神的具體做法。在國際市場上,同樣性能的德國產品能賣得更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一產品具有工匠屬性。山東省、濟南市和德國的企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交流合作中,應注重學習德國企業的工匠精神。“如果你引進一個工匠大師回來,可以影響一片人。”他建議,濟南的中小企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一定要邀請“大師”到濟南來。
對濟南發展前景充滿期待
“我們的中小企業充滿創新意識,也充滿活力。相信通過這次大會,使我們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德國會有更多中小企業成長為隱形冠軍,中國也會有更多中小企業成長為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在推進全球化進程中,這些企業將會使更多人享用到由精湛技術和工藝生產出的優質產品。”王宏志說。
由“城市升級”到“城市升值”,當下的濟南正加快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通過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中德兩國與會嘉賓對濟南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更多期待。在他們看來,作為沿海大省的省會,濟南是環渤海地區南翼的中心城市,是全國五大經濟圈交會之城,正面向全球打開嶄新的機遇之門。
中國前駐德大使、中德交流合作協會創始人盧秋田說,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是一個很好的橋梁和紐帶,希望通過對話交流,增進彼此了解,吸引更多的人來山東、來濟南投資興業。下一步還要更加務實、創新、合作,加強政治互信、深化經濟合作、擴大人文交流,希望合作平臺成為“永不落幕”的對話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