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在“家國同夢70年——濟南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發展成就展”上,看到1992年濟南國際機場通航時的場景,再看看1999年10月的鳥瞰圖,又看看現在的機場已經開通多條洲際航線,國際航線達到20余條,老口岸人王江宏感慨萬千:“變化太大了,開放的濟南要擁抱世界。”
內陸城市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區
王江宏見證了這些年濟南一步步走向開放,直到現在正奮力揚起山東經濟的龍頭,向著“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邁進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
之前,濟南市對外經濟基本是封閉、半封閉狀態。改革開放以后,濟南大力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積極對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外向型經濟有了新的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全市對外貿易主體只有國有外貿企業,1990年2月,國務院批準將濟南市劃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濟南市外向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當時很多人還不理解,濟南一個內陸城市,怎么就劃成沿海經濟開放區了呢?”王江宏說,隨后,人們逐步感受到了開放帶來的實惠。1992年,濟南國際機場正式通航,這是一個空港口岸,后來又經國務院批準對外國籍飛機開放,從此結束了濟南建市以來沒有國際航空口岸的歷史,國際航空物流通道就此打開。
2003年3月,濟南出口加工區由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2005年通過驗收。濟南海關整合功能,簡化通關手續,有力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發展和國際物流。
濟南國際機場的新航站樓在2005年建成并啟用,同時,機場海關快件監管中心正式成立;2006年,投資1000萬元物流中心工程改造完工,并通過民航華東管理局驗收,為濟南航空貨運發展打造了新的物流平臺。
2017年,濟南國際郵件互換局、威海-濟南海運跨境電商物品轉關功能正式啟用,山東中西部11個市的國際郵件可以直接出境,郵政口岸集貨發運能力顯著增強。
進出口總額是1993年的48倍
來自濟南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進出口總額131.8億美元,是1993年的48倍,年均增長16.8%。
這些年來,濟南經濟外向度大幅提高,由1993年的5.8%上升到2018年的10.5%。利用外資不斷邁上新臺階,1992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僅為2932萬美元,1993年突破1億美元,2010年突破10億美元,2018年達到26.9億美元,是1992年92.7倍,年均增長19.9 %。
今年以來,濟南開放型經濟發展更是跑出了“加速度”。統計數據顯示,“一帶一路”的典型代表——歐亞班列正超常規快速發展,到9月初,濟南市今年以來發出歐亞班列數量已經突破100列,提前4個月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各項數據均為2017、2018兩年之和的2倍-3倍。
今年上半年,濟南空港口岸出入境旅客70.3萬人次,同比增長19.5%;濟南機場國際貨郵吞吐量1.4萬噸,同比增長225%。4月,維爾康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通過海關總署驗收;7月,遷建后的濟南綜合保稅區順利通過國家8部委聯合驗收。
另外,內陸濟南正千方百計尋找“出海口”,省政府批復同意《小清河復航工程PPP項目合同》,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即將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還與煙臺港簽約,并積極與青島港、天津港共同合作。
如今,濟南國際機場總體規劃獲批,北指廊開工建設,定位為區域性樞紐機場、大型機場,按照2030年旅客吞吐量5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0萬噸、飛機起降38.3萬架次,2050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50萬噸、飛機起降59.3萬架次進行規劃。
同時,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已經印發,其中濟南片區明確提出,將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