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使命。“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黨對人民、對歷史的莊嚴承諾。
近年來,濟南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健全“四個體系”,堅持“五同發力”,著力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截至2018年底,全市100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2.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實現脫貧,脫貧攻堅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
健全“四個體系”加快推進各項扶貧事業大發展
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我市健全扶貧組織體系、脫貧攻堅政策體系、扶貧資金投入體系、督查考核體系等四個體系,全市各級各部門面對“起步即是攻堅,開局便是決戰”緊迫形勢,迅速行動,壓茬推進,加快推進各項扶貧行動。
建立完善“五位一體”扶貧組織體系。市級領導帶領幫掛團隊,對口幫扶36個扶貧重點街鎮,累計協調投入資金2.8億多元;全市805名扶貧干部擔負著統籌協調、政策制定、措施落實、督導評估等各項扶貧任務;3548名“第一書記”接續幫扶貧困村,資源和管理的“抱團交叉”效應顯著;2.15萬名幫扶責任人走村入戶,進百家門、訪百家貧、解百家難,一人不漏;社會力量積極參與,1200多家民營企業、商會協會、社會組織以簽約結對、村企共建等各種形式幫扶貧困村。落地落實“1+39+ 67”脫貧攻堅政策體系,我市制定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認真制定39個專項工作方案,市扶貧辦與有關部門單位先后制定醫療扶貧、孝善扶貧、扶貧專崗等67個具體意見,形成實在、管用、可操作的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健全運行“五重保障”扶貧資金投入體系,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逐年遞增,累計投入各級專項資金20.92億元;整合投入涉農資金18.54億元;發放小額扶貧信貸3.19億元;籌集社會資金3.6億元;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將結余辦公經費、工會經費用于幫扶貧困村和購買貧困戶農副產品,累計投入2億元以上。嚴格實施“層層壓實”的督查考核體系,通過完善考核制度、開展督查以及明察暗訪、強化年度考核等多種形式,明確各級各部門工作職責,督導各區縣深入整改發現問題,并將脫貧攻堅納入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和重點工作專項考核,實行嚴格考評、獎優罰劣。
堅持“五同發力”著力在穩定脫貧中尋求新實效
脫貧攻堅工作推進中,我市立足東部省會城市實際,堅持以精準為線、政策為針,把脫貧質量放在工作首位,整合各方資源,堅持“五同發力”,狠下“繡花”功夫,著力在落實增收減負、改進幫扶方式、實現穩定脫貧上求得新突破、取得新實效。
堅持“兩業同重”,夯實貧困群眾增收基礎,以“街鎮有產業、村村有基地、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益”為目標,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的“造血”功能和管長遠、打基礎作用,突出產業帶動,注重就業幫扶,實現貧困戶“產業+就業”全覆蓋。堅持“兩改同施”,保障貧困群眾居有所安。我市一方面抓緊抓實貧困戶危房改造底線任務;另一方面,全力推進貧困戶人居環境改善提升,累計改善1.7萬余戶,受到廣大貧困群眾歡迎。堅持“兩難同破”,阻斷貧困群眾致貧源頭。一方面,深化醫療扶貧,修訂完善醫療精準扶貧暫行辦法,取消門診和住院幫扶病種限制,貧困患者門診就診享受“三免六減半”優惠,累計幫扶14萬人次,減輕就醫負擔1.3億多元。另一方面,強化教育扶貧。全面實施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學生教育全資助,累計資助3.3萬多人次、6300多萬元。
堅持“兩養同舉”,實現貧困群眾老有所養。在充分發揮街鎮敬老院作用的基礎上,我市重點推行了“孝善+互助”的養老模式,設立孝善扶貧基金。同時,結合農村幸福院建設,我市還探索實施了“愛心之家”“幸福食堂”等各具特色的鄰里養老模式。截至目前,已在全市設立200多家鄰里互助養老點,惠及貧困老人1萬多人。
堅持“兩力同向”,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我市一方面探索實施“黨建工作1+3、脫貧任務聚合力、產業發展抱團上”的“共享式”駐村幫扶新模式;另一方面創新實施“積分制”扶貧,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自主脫貧的意識,從“旁觀看客”變成“脫貧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