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務院批復的《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在市政府網站正式印發。根據《規劃》,到2025年,濟南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省會建設新局面。到2035年,濟南基本建成“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省會。到2050年,濟南全面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省會。
《規劃》是對濟南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濟南市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編制下層次國土空間規劃的法定依據和基礎。
??構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領、副城支撐、雙星協同”全域總體格局
《規劃》明確了濟南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提出濟南市是山東省省會、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其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進制造業基地、北方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
《規劃》提出,以南山、中城、北田的自然地理格局為基礎,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部署,統籌全域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構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領、副城支撐、雙星協同”的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規劃》將中心城區及與其緊密關聯的長清、章丘、濟陽三個城市組團作為濟南主城,承載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通過向北、東南、西南方向輻射的三條城鎮發展軸強化對濟南全域及更大范圍的“中心引領”作用。同時,將獨立于濟南主城的萊蕪、鋼城兩個城市組團作為濟南副城,承擔區域綜合服務功能,突出對輻射帶動魯中、魯南地區的“副城支撐”作用。《規劃》強調以平陰、商河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培育特色化功能,發揮均衡市域城鄉空間布局、支撐濟南向北及西南方向輻射的“雙星協同”作用。
??構建“一山一河、多廊多點”的全域生態空間格局
在農業空間上,《規劃》提出以打造黃河流域現代農業引領區為目標,構建“一圈一帶四區”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包括環城多功能都市農業圈、黃河兩岸綠色農業風貌帶、東部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區、西部康養農業發展區、南部生態休閑農業發展區、北部重點農產品保供發展區。
聚焦推動現代種業創新發展,《規劃》提出,將建設黃河流域種業研發創新地、種業龍頭總部聚集地、種子種苗交易集散地,推動形成“兩個核心、三大基地”的種業發展新格局。同時,確立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鋼城區為兩個種業發展核心區域。在長清區布局建設1處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和1處生物育種基地,在商河縣布局建設1處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在生態空間上,《規劃》明確筑牢黃河重點生態區生態屏障,統籌山泉湖泊、平原濕地、丘陵森林、公園綠地等生態空間,構建“一山一河、多廊多點”的全域生態空間格局。
??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嚴格控制在1200萬人以內
人口規模方面,《規劃》提出,引導人口合理布局。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嚴格控制在1200萬人以內,其中城鎮人口1008萬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4%。
聚焦系統完善城鎮格局,《規劃》提出,構建“一主一副、兩城三軸多圈”的城鎮空間格局,形成主城引領、副城支撐、縣城與小城鎮發力的協同聚力發展態勢。
《規劃》優化全域產業功能布局,在市域范圍內構建三個產業發展圈層,形成圈層差異化、組團協同化的全域產業功能布局。第一個圈層為中心城區范圍,重點發展科技創新以及商貿物流、金融、文創、消費等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創新策源地。第二個圈層為主城范圍內中心城區外的區域,是以研發、制造相結合的產業集聚平臺為主的創新轉化圈層,在長清、章丘、濟陽組團重點培育一批先進制造業園區。第三個圈層為市域其他范圍,突出特色產業發展,推動萊蕪和鋼城綠色轉型,建設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推動平陰生態化發展,重點布局大健康產業;商河重點發展通航產業、高端醫藥化工、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突出溫泉康養特色,建設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高水平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
完善主城空間結構,《規劃》提出,強化中心城區與長清組團、章丘組團、濟陽組團空間協同,在主城范圍內構建“依山擁河,泉湖相濟;雙十字軸帶,多中心網絡”的空間格局。
此外,《規劃》提出,復制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經驗政策,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示范、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新引擎、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新平臺、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總體要求,在綠色低碳、城鄉融合、品質生活、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塑造樣板典范。
??構建“一核五廊多片”歷史文化保護格局
《規劃》提出,保護濟南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保護和延續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格局和山泉湖河城一體的風貌特色,構建“一核五廊多片”歷史文化保護格局。
彰顯千泉之城景觀特色,《規劃》提出,大力推進泉水旅游,北部依托趵突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龍潭泉群和黑虎泉泉群等四大泉群打造古城中央泉水核心區,集中展現“泉·城文化景觀”,南部依托涌泉泉群打造南部山泉文旅核心區,彰顯泉水自然生態風貌,打造泉融山水、泉村振興的旅游觀光帶。
??到2035年,基本實現與省內各市2小時通達
《規劃》提出,構建“一軸二廊三通道”對外綜合交通主骨架,承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重大戰略,連通國家主要城市群,強化陸海聯動的支點作用,建設成為面向亞太、連接亞歐的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
根據《規劃》,到2035年,濟南基本實現與省會經濟圈內城市1小時通達,與省內各市2小時通達,與京津冀、長三角、中原、關中平原、山西中部、遼中南等周邊城市群3小時左右通達,6小時覆蓋全國主要城市。
??培育濟南都市圈,全方位引領都市圈協同
《規劃》提出,推動省會經濟圈與膠東經濟圈高水平協作。培育濟南都市圈,強化與青島都市圈的聯動,共建東西雙向開放新高地、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帶。加強與青島、煙臺、日照等港口的高效銜接和快速聯通,發揮陸海統籌樞紐作用。強化膠濟通道快速交通干線及樞紐體系建設,優化沿線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為人工智能、高端裝備、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園區高效集聚提供空間保障,深度融入共建濟青科創智造廊帶。
全方位引領濟南都市圈協同,推動都市圈內縣(市、區)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公共服務、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同城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