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濟南高新區召開年后第二次項目評審會。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思國赴會,他此行的重要任務是匯報園區的臨工重機二期項目,幫助企業早日拿地、盡早開工。
走進臨工集團濟南重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工重機”),院內整齊停放的一輛輛重型機械如同“變形金剛”,高大威武。成立于2012年的臨工重機以礦用車為核心業務,其礦用車產品種類齊全,連續五年占據行業龍頭位置。2019年,臨工重機決心向高機市場轉型,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打破歐美發達國家的行業壟斷地位。
三年躋身高機市場第一梯隊
臨工重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四大集團之一的臨工集團全資子公司。公司成立七年來,一直堅持“4+2”產品戰略。主要經營礦用車及礦山運輸輔助設備、高空作業機械、鉆機及井下鏟運設備、臨工租賃,以及關鍵零部件產品和代工生產,相關產品50%銷往國內市場,50%出口,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
截至目前,礦用車產品成為臨工重機種類最齊全、銷量最大的核心業務,國內外市場占有率連續五年名列第一。2018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72%。
2016年,公司的高空作業機械業務步入高速發展期。除亞洲市場外,產品遠銷歐洲、美洲、澳洲等30多個國家的市場,迅速打入行業第一集團軍。根據公司的發展現狀和對國內外市場的分析,臨工重機將戰略經營規劃確定為:年均復合增長率超50%,力爭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過百億元。
高機“藍海”機不可失
高空作業機械,業內簡稱高機,它的應用領域多種多樣,在市政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建筑物裝修和維護、船舶與飛機制造等行業都具有廣闊的市場,能使工作效率提升40%以上。國際市場上,發達國家高空作業平臺市場的復蘇以及新興市場的增長,使高空作業平臺行業迎來良好增長趨勢。2018年,高機美國保有量突破62萬輛,歐洲市場有近30萬輛,全球高機市場容量約100萬輛,且美國市場仍以10%的增速快速增長,國際發達國家市場需求巨大。與此同時,國內高空作業平臺行業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市場需求面臨高速增長期。業內預計,近5年,高機行業將以每年平均50%以上增速高速增長。
2018年是臨工重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年。公司在國內高機市場占有率躍居行業第一,歐洲子公司、美國子公司先后成立。當年,國內新增高機設備3萬輛,同比增長66.7%,其中,近0.7萬臺由臨工重機生產,市場占有率23.3%。
幾年來,除了在國內市場銷售,公司的核心產品——礦用車產品主要銷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非洲、亞洲市場,而高機產品的作業高度,對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準確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作業高度30米以上的機械。這也決定了高機產品科技含量高、工業附加值高。
“在高機市場,美國和歐洲企業長期占據壟斷地位。”臨工重機綜合管理部經理房立友介紹,當前,公司決心向高機產品生產轉型,這一方面是看好高機市場高速增長的發展前景,更重要的一方面,公司希望借此機會轉型升級,提高臨工重機的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
“管家式服務”助推項目及早開工
根據規劃,臨工重機二期項目占地227畝,包含整機裝配車間、關鍵零部件車間和配件車間,以及配套設施。投產后,可年產3萬臺高空作業機械。
“當前,徐工、中聯重科等大型企業也看好高機市場的發展前景,都在摩拳擦掌,已經加入,時間不等人。”房立友說,臨工重機現在是兩條腿走路:一邊在智能裝備城發展中心的幫助下,積極推進征地、環評手續,一邊進行新廠區的工程設計。只要開工手續辦下來,立即展開施工。“如果上半年能開工建設,我們年底就能投產。”
記者了解到,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秉承“企業發展方向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的理念,將臨工重機二期項目列為2019年的重點項目。這段時間,園區工作人員與企業之間每天聯系一次,溝通進度;每周坐到一起共同研究推進,希望通過雙方共同努力,讓企業早日投產、搶占市場。
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思國:實施“223”戰略
打造四個“一流”園區
2019年,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將緊緊圍繞全市“1+474”工作體系,全面貫徹高新區“探索生態賦能發展模式、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園區”總體要求,對接、踐行高新區“百千萬”行動計劃,以“決戰2019、爭創一流園區”為主線,實施“223”園區產業發展戰略,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一流對外開放高地、一流科創高地和一流新舊動能轉換基地。
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思國介紹,“223”戰略即:打造“濟南智慧汽車城”和“濟南激光產業園”兩個新興特色產業載體;壯大機器人產業集群、國家級智能輸變電產業集群兩個優勢產業集群;引進培育寶雅新能源汽車合作項目、吉利(濟南)基地提升項目、臨工重機二期項目三個百億元產值項目,創響“智在濟南、裝備世界”園區發展品牌。
目前,山東省第一條“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就布局在智能裝備城內,園區聚集重汽、吉利、寶雅、臨工等一批整車骨干項目,這些優勢條件為“濟南智慧汽車城”的打造奠定良好基礎。智慧汽車城將以新能源汽車、高端智能化汽車、新型高新能重型載貨汽車、智能化大型工程機械為引進方向,培育以馭勢科技公司、主線科技公司等產業新興力量為重點的智能網聯產業板塊,集聚先進技術、人才和資本,形成集新型整車生產、相關零部件配套等多個產業鏈條于一體的新興智慧汽車產業集群,打造千億級智慧汽車城。
另外,作為園區的“園中園”——濟南激光產業園也備受關注。激光產業園一期項目占地200畝,即將開工建設。“有20多家企業已經在等待入駐。”王思國介紹,預計到2020年,激光產業園將成為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規模生產為一體的激光光電專業產業基地。同時,匯聚行業200家以上中小型配套企業,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將來,隨著占地1000畝的二期項目跟進實施,園區將以建設“江北激光產業第一園”和“國家級激光產業高端基地”為目標,進一步做大做強激光產業。
除此之外,智能裝備城產業發展中心還將在壯大機器人產業集群、國家級智能輸變電產業集群等優勢產業集群方面下功夫。針對人工智能細分領域,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及其關鍵技術,在機器人本體、控制系統、關鍵零部件等多方面,建成新技術開發、新成果展示、新產品制造的智能自動化綜合研產基地。在國家級智能輸變電產業集群方面,充分利用國家科技部“智能輸配電產業集群”的牌子,做實做強電力裝備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新一代大型電力和電網裝備。
圍繞費斯托、重汽、臨工、吉利等國內外合作伙伴、配套企業和先進智能裝備核心部件研發生產企業,園區將積極做好內引外聯,進一步在引進國內外一流的產品總裝型、部件總成型企業方面實現突破。
“為對接好企業需求,園區專門組建發展環境保障部,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從關系項目落地的拿地、環評等手續,到員工關心的公租房、公交車、道路命名等問題,園區都積極提供服務。”王思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