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資。過去我國吸引外資主要靠優惠政策,現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資環境。
針對營商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濟南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今年又在土地、資金、人才、營商環境等領域,出臺了一攬子創新政策,幫助企業搬掉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使其“輕裝上陣”,激發市場潛力、企業活力,促進經濟高速、高質量發展。
破解土地瓶頸,新型產業有“特權”
土地作為最重要的基礎性資源之一,在調控產業發展方面作用明顯。今年3月,濟南為保障新型產業發展用地,促進高質量發展,出臺了《關于支持新型產業發展用地的意見》及暫行辦法。
其突出性創新是進一步細化用地分類,在現有城市規劃用地分類中“工業用地(M)”大類下,增加新型產業用地類型(M0);而此前只有M1、M2、M3。新型產業用地有很多“特權”,除通過招拍掛方式出讓外,還可通過彈性出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方式供應土地,降低企業用地成本;至于容積率,原則上不低于1.5,不高于4.0,對建設規模有特殊要求的,可適當提高具體地塊的容積率上限。
此外,為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優化工業產業布局,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我市今年還出臺《關于加快工業標準廠房建設的實施意見》,向地上、地下要空間。
其中的一些鼓勵政策,相當誘人,比如經聯席會議認定的標準廠房項目,可按照70%收取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成本;符合條件的還有每平方米100元的補貼,可向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申請中長期貸款支持。
目前,濟南用地指標正向實體經濟傾斜,對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可按不低于工業用地出讓最低限價標準的70%及土地成本確定的土地出讓底價出讓;實體經濟項目有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土地出讓價格整體下調25%左右。
“1號文件”關注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
除土地之外,融資難、融資貴、負擔重也在影響著企業轉型發展,濟南出臺系列政策,給困難企業“雪中送炭”,給正常經營企業快速發展提供資金、政策支持。
在稅收優惠方面,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減按15%的優惠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減輕涉企收費負擔,除清單目錄內13項收費外,其他一律不得征收。
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建立“政銀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對合作銀行支持小微企業貸款產生的風險給予補償,最高給予合作銀行本金損失40%的補償。
今年,市政府“1號文件”把目光投向了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出臺了促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首先支持優勢骨干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對首次入選“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中國電子信息100強”“中國軟件100強”的企業,分別給予2000萬元、500萬元、200萬元、200萬元的獎勵。
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對新認定的全國、全省中小企業“隱形冠軍”企業,一次性分別獎勵200萬元、100萬元;對新認定的“獨角獸”企業,一次性獎勵300萬元……
突出以商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引進培育大數據、云計算、軟件和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智能家電、生物醫藥、先進材料、高端化工等產業。
支持頂尖人才集聚和領軍人才培育
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新型產業,離不開人才,尤其是頂尖人才。濟南出臺政策,支持頂尖人才集聚和領軍人才培育,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量子科技、工業互聯網、生物醫藥等領域,對新引進或培養的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團隊,給予綜合資助。
實施泉城產業領軍人才支持計劃,以“高精尖缺”為導向,著力培養本土重點產業領軍人才和團隊。
對世界500強企業、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來濟設立的獨立研發機構,依據投資強度和建設成效,可一事一議給予扶持。
在產業領域,濟南正出臺政策,支持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對2018年1月1日后完工的技改項目,按企業技術改造后產生的地方新增財力的50%連續3年全部獎補給企業。
大力推進“機器換人”、數字車間、數字工廠、智慧產業、智慧園區、智慧建筑,打造數字工廠(車間)示范項目。對2018年后開工、實際完成投資額(含設備和軟件投入)達500萬元以上的,按照10%給予補助,最高補助100萬元。
下一步,濟南將繼續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捷化的營商環境,做到“企業吹哨、部門報到”,讓企業辦事更便利;“沒有熟人,一樣辦事”,讓市場競爭更具公平感;“當好守夜人,管好安全門”,讓企業投資更有安全感;“好企業有好資源、好項目有好發展”,讓企業發展更有支撐感;“同頂一片藍天、共建共享泉城”,讓人們生活更有幸福感。